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上鼓屿小学-中国著名作家-任伊临

第二节、上鼓屿小学

(1943年—-1947年)

一、上鼓屿小学

我在家玩了几个月,1943年秋天,姆妈决计让我上学。上学前,她把我叫到跟前,好言相慰:“伊临,你不能老呆在家里不去上学。你看,你的两个小哥哥都已上学,眼看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学,你还是跟着他俩一起上学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我年长的七个哥哥、姐姐都在上学,小哥哥西西也是五岁进的学校,开学后马上要升二年级了。我今年五岁,也应像西西哥哥一样去上学。想到这些,我高高兴兴地回答:“咳!好的。”就这样,1943年秋季,我们三个小兄弟都去鼓屿小学上学。

三个小兄弟为什么不去樊川小学,而要改到鼓屿小学(也称土屿小学或文昌阁)上学?原因是这一学年夏季,华姐在樊川小学高小毕业,考入黄岩县立中学初中,秋季要到灵石的黄中住校,如果三个小兄弟再去樊川小学上学,就没人领着走远路。小男孩调皮,姆妈害怕路上出问题,所以决定将我仨转到离家较近的鼓屿小学去上课。                    

身后为土屿河和石板路(1985年摄)

鼓屿小学(现名城南小学)在十里舖村所属的鼓屿乡文昌阁, 离我们家一公里左右。去这所小学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我家后门的橘园出去,向南穿过田间小路,来到一条比较宽的、老百姓称为“大(黄岩读“度”)泥路”的田间小道,往 西,走到一 处 绿 树 环 绕 的 小 村 落, 再 从村 东 边 的 石 板 路 折 向 南 ,走 不 到百米, 再 折 向 西 , 穿 过 村 子 ,很 快 就 走 到 学 校。再 一 条是 从 我 家 居 住 的 四 合 院 大 门 出 去 ,穿 过 东 面 的 弄 堂 ,沿 十里 舖 街 往 北 ,走 过上 文 提 到横 跨 于“斗门殿”南土屿河上的石桥,折向西,沿土屿河北岸的石板路(老百姓称“土屿路”)一直走,到了土屿街后,沿街向西走二百米左右,会遇见另一座横跨在土屿河上的石桥,过桥后走上一条向南的石 板 路, , 路 的 终 点 就 是 鼓 屿小学。走这两条路各有利弊。走“大泥路”近,但下雨天泥泞,路滑,容易摔跤,摔到稻田里,会滚一身泥浆; 走“土屿路”远,但比较干净, 下雨天摔一跤也没事。所以, 我仨下雨天走“土屿路”,晴天走“大泥路”。

鼓屿小学是一座农村学校,是在原“文昌阁”基础上改扩建的。记忆中,它的四周全是稻田和橘园。校门朝西,校舍由北、中、南三部份组成。北部是一座斗拱式的“文昌阁”。中部又分南、北两部份,北半部是四合院,南半部是院落。中部北半部的四合院呈长方形,四周是教室和办公室,中间是天井,天井是下课后学生玩、休息和开会的场所。中部南半部的院落呈长方形,它的西端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东端种有花草树木。它南边的墙外是操场。学校的东边还有一口长方形的小水池。

我们三个小兄弟去鼓屿小学上学。上学前,姆妈反复嘱咐:上学的路上不要贪玩,不要打闹,要注意安全,不要迟到。泾南则对我们说,路上遇到狗,不要理它。如果狗冲着你们来了,不要跑,你越跑它越会追。碰到狗冲着你们来时,你们只要往地上一蹲,拾一块土块,它准会跑,假如它还冲着你来,你就用土块砸,吓跑它。她又告诉我们,狗有正常的和疯的两种。分辩的办法是,正常狗的尾巴是翘起来的,疯狗的尾巴是搭拉下来的。遇见搭拉下尾巴的狗,你们要远远躲开,别惹它。那会儿乡下养狗的目的不是像现在是养宠物,而是为了看家护院。我们上学的路上,偶尔也会遇见狗,但次数不多。遇见时,我们就按保姆泾南教的办法对付,还挺管用。

我们三人上学的第一天,对鼓屿小学的环境不熟悉,进去后都不知自己在那一个教室上课,所以进校后先找教室。东东哥哥、西西哥哥不是第一次上学,有经验,很快就找到了。我没有经历过,所以在他俩找教室时,一直跟在他俩后面,等他俩找到后,又回头帮我找,因校舍不大,所以也很快找到了。

我记得开学时课程内容有语文、算术、习字。语文课第一节的内容是:“小小猫,跳跳”,文字旁边还配有小猫的插图。算术课的内容是教学生数数和认、读1、2、3、4 ……等阿拉伯数字。习字课的内容是,老师先教我们怎样在砚台上磨墨,润笔,怎样把毛笔拿端正,怎样起笔、落笔。老师检查了大家拿毛笔的姿势后,再发给大家一本习字本。习字本的每一页都有用红线画的方格,红方格中画有红色米字形线条的叉叉,叉叉上写着“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千,七十字”的红字。老师让我们按他讲的笔划顺序,在习字本的红字上描红。

从此,我开始了长达十六年在学校学习的生活。

二、表扬和受罚。

我在鼓屿小学上学期间受表扬多,挨责罚少。

我记忆中的第一次表扬是在不经意间得到的。

我是家里在鼓屿小学上学的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又是初次上学。所以上学前姆妈反复交代东东哥哥和西西哥哥:  放学时,你俩必须带着伊临,三兄弟一起回家。又       嘱咐  我,你只有五岁,人小,放学时不能独自回家,要走,必须和东东哥哥、西西哥哥一块走。如果他俩还没有放学,你一定要在学校等着。所以上学时,我仨一起去,放学时也三人一起回。

我记得上一年级不久的        一           天         下午,课程结束得早, 两         位         小         哥哥还在上课,我遵照姆妈的嘱咐,在学校中部四合院天井旁的台阶上玩,等着两位小哥哥下课。好不容易听到下课铃响,看见高年级学生集合到天井中,举行降国旗仪式。我连忙整理好斜背在身上的书包,靠墙站着,等待降国旗仪式结束后,好和两位小哥哥一起回家。不久,我听见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唱国歌,此时,我想起老师的话,“唱国歌时所有人必须立正”,所以我赶紧挺直身子,将后背紧贴后墙站端正。我这一行动不知怎么被站在台上的值周老师看见了,他大声地对高年级的学生说:“你们唱国歌怎么一点精神都没有,看看站在你们背后那个低年级的学生,站得多端正,多精神。”听老师这么一说,高年级的学生都回过头来看我。我听到值周老师的表扬,美滋滋的,站得更挺了。我在入学后,不经意间受到了一次表扬,所以印象特别深。

在鼓屿小学期间,我和小哥哥西西因学习成绩好,每学期都是班级中的前几名,所以放寒、暑假时都能拿到奖状和一、两罐美国制的“洋奶”(旧中国经济落后,基本没有工业产品,很多东西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所以都带个“洋”字,如把肥皂叫洋皂,火柴叫洋火……)等奖品回家。由于受表扬的次数多了,反倒没有记清,唯独对那次不经意间的表扬却记在了心中。

在鼓屿小学上学期间,我还受过两次责罚。

第一次是在植树节。那一年我记不准,只记得此事发生在“三月十二日”植树节。那天春光明媚,全体学生由一位体育老师带领,在操场周边植树。植树前,他给每班分配了植树的具体地点,提出了要求,要我们种下的树苗必须成行、成线,不能种得歪七扭八的。我们班在指定的地点栽下了树苗,不知是由于我们年级低,年龄小,不会栽,还是其他原因,当栽完树苗后,带队的体育老师过来检查时,生气了。他将其它年级的学生都放走了,唯独留下我们班的学生,让大家在操场上立正站好,态度严厉地说:“看看你们栽的树,成行了吗?成线了吗?谁让你们这么栽的?植树前,我不是对你们提过要求吗?你们没长耳朵吗?不是要你们把树苗栽成一条直线?你们为什么把树栽成这个样子!你们必须按要求重栽,栽不好不准放学。为让你们长点记性,全体立正站好,一人一鞭。”讲完后,他拿着教鞭(竹根做的、节与节之间很短的竹鞭),在每人的屁股上抽了一鞭,然后命令我们重新按要求将树木栽正、栽直。

这虽然是对我们班集体的责罚,但我是班集体的一员,当然不能例外。这一教鞭虽打得不算痛,但我却从这一教鞭中得到教训:以后无论办什么事,都必须认真。

我的第二次责罚也发生在低年级。记忆中,我童年时,经常生病。不是吃多了,肚子涨,就是得疟疾,发烧。肚子涨时,姆妈会让我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我的肚皮,边按摩,边说:“擞擞伮伮(音:sou  sou  nu  nu。意:揉揉)百事消和,叫你不要贫多,你偏要贫多。”得疟疾,发烧后,我躺在床上,老问坐在一边纳鞋底的母亲:“姆妈,怎么老不好?我什么时候能起来上学?”姆妈回答:“得了病,急不得。老话说,病来如山倒,快得很。病去如抽丝,慢得很。你就耐心躺着。”我多么希望不要得病,可病还是来。没想到初小二年级第二学期,春末夏初的一天,我患了“肿大(黄岩念“度”)下颊(黄岩念“gai”)”(即“痄腮”或“腮腺炎”),发低烧,腮帮肿胀,发痛,上不了学。妈妈写了请假条,让两位小哥哥替我请假,叫我在家休息。这种极普通的病,在今天是很快会治愈的,但在七十多年前的农村,很麻烦。姆妈只好采用土办法治疗,她找来了用蓝草制成的染布的蓝靛,抹到我面颊两边。这种方法虽有治疗效果,但治疗的速度很慢。结果我在家治疗,休息了半个多月。等我康复后,姆妈才让两位小哥哥带我继续上学。

上学的第一天就碰上两件倒霉的事,正应了“祸不单行”这句话。第一件事是在教室门口碰上一条狗。它恶狠狠地蹲在门口,不让我进教室,我人小、胆小,怕得不行,想叫教室里的同学出来赶走它,但由于我来得早,里面还没有人,我只好怯生生地紧盯着狗,和它保持一段距离,呆呆地站着。不大一会儿,来了几位同学,我们才一起吆喝着把它赶跑,走进了教室。第二件事是在这天数学课上碰到了考试。平 时,我 不 怕 考 试 ,这一次却不同,   因为我得了“肿大下颊”,有半个多月没有上课,        拉下了很多功课,试卷上有些题不会做,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只得了56分。发试卷的时候,老师宣布,凡是不及格的,上讲台领试卷时,必须由老师打手心,离60分差几分,就打几下。不及格的同学一个又一个地被叫上去打手心。最后叫到了我,我臊得两颊绯红,低着脑袋走上去,伸出了手掌。由于我平时的成绩一直很好,经常得奖,从来没有考不及格过,所以老师见我上去后,和蔼地说:“你是个好学生,可能由于几周没有来,    没有听课,所以没有考好,可以原谅。但我刚才宣布了没有及格的都得打手心,你也不能例外,     但是由于你是第一次不及格,又只差4分,你就自己打四下吧。”说完后把戒尺递给了我。我拿到戒尺后既害臊又矛盾,心想打重了,手心肯定痛,打轻了,又怕老师不愿意,最后还是下狠心打了四下。打完后,老师再也没有责备我,只说了一句:“以后好好用功学习,把没有学过的,尽快补上,相信你会学好的。”这次责罚也让我记了一辈子。

在家治疗“痄腮”的日子,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姆妈见我因病在家休息,不能到天井和后院玩耍,就让星期天从黄中回家休息的华姐,替我借了几本儿童画,她 自 己 又 进城为我买了十二色的水彩画颜色和几张白纸,叫我学画画。

我退烧后, 在两颊红肿还没有完全消退时,就坐在南楼卧室的桌子旁,把姆妈买来的白纸裁开,铺在华姐借来的儿童画上面,先用铅笔描下,再用水彩笔着色。等到我康复时,竟积累了四小本。它为我以后学校的图画课,打下了基础。

三、姆妈要我们做诚实人

小时,除了鼓屿小学对我两次责罚外,还有两件事受到姆妈的责罚,我也一直没有忘记。

姆妈是一个慈祥的人,对我们一直和蔼可亲,用黄岩话说,“吃喝拉撒”都管,发现我们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会好言相劝,很少打骂,但脾气上来时,也会打骂我们。小时候,我记得挨过两次打。  

一次是我在鼓屿小学上初小的时候,三哥在黄中上高中,学习任务繁重,不太回家。四哥和华姐上初中,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上午有时会回家一趟。只要他(她)两回来,姆妈就高兴。

有一年夏初的一个星期天,        我在大门口和邻居的孩子玩,这时我突发奇想,想和姆妈开个玩笑,我一边匆匆忙忙跑进过厅,一边高喊“姆妈,四哥回来了!姆妈,四哥回来了!”

听到喊声,姆妈急忙从二楼卧室里跑下来迎接,到了过厅,却没有看见四哥,只见我一人站在过厅里咧着嘴傻笑。她问:“四哥呢?”我没有回答,仍在傻笑。

姆妈又问了一遍,我才回答“没有回来。”

姆妈接着问:“四哥没有回来,你为什么要喊回来了?”

我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顺口回答:“姆妈,我是和你闹着玩的。”

没想到,姆妈听我这么说, 突然变了脸色,用  慍怒的声调对我说:“你知道这叫什么行为?”

   我见姆妈生气了,嘟囔了一句:“不就闹着玩嘛。”

听得我这么说,姆妈更来气了,马      上       伸出左手抓住我的胳膊,用右手恨恨地揍我屁股,揍过后又将我拉进厨房,让我跪在灶王爷前面,教训我:“你懂吗?这叫撒谎,不诚实。小小的年纪就学撒谎,长大了还得了。今天,我揍你,就是为了叫你长个记性,让你记住做人要做诚实的人。”直到我抽泣着承认了错误,才让我起来。姆 妈 拉 着 我 走 到 饭 桌 边 , 坐 到 椅 子上 , 让 我站 在她前面,对我说了林肯小时候的几件事。说林肯小时候在村里一家杂货铺当店员,一次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发现后,跑了几里路退还给他。另一次是一位顾客来买茶叶,顾客走后,他发现刚才称得不准,短了二两,立即拿上茶叶送到顾客家。正由于林肯诚实待人,才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做人一定要诚实。姆妈讲的林肯诚实的故事深深印在我脑中,记了一辈子。

   另一次也发生在夏季。

一天下午,鼓屿小学放学后,东东哥哥领着西西哥哥和我从“大泥路”回家,经过“筲箕箧”(形似筲箕的水池)池塘,看到里面的水都干得快见底了,有人已经用鱼网在池子里捕捞过,大鱼捉走了,一些像手指头大小的小鱼,他们不要,被随意扔在池塘里。这些小鱼有些在干枯的地方蹦跳,有些在浅水坑里游动。我们觉得稀罕、好玩,相约着跳进“簸箕箧”去捕捞,并用野草棍将它串起来,准备拿回家去。正抓到兴头上,突然听见有人喊我们回家吃饭。我们从“筲箕箧”里探出头来,见泾南站在橘园西面朝“筲箕箧”方向喊叫。我们三人自作聪明,把头缩回去,装作没有听见,继续抓鱼。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姆妈带着生气的喊叫声,我们心想“糟糕,姆妈生气了,不能再装了,得赶紧回去。”连忙提着鱼串,走出“筲箕箧”,快步回家。

    进家后,发现情况比我们预计的严重得多。只见姆妈一脸怒容地站在饭桌旁,没有让我们吃饭,而是先问我们,为什么听到叫声不回答?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说“没有听见。”我们三人以为这样回答可以躲过责罚,没想这一回答无疑是火上加油,因为姆妈在二楼早已看见我们三人放学后拐进了“筲箕箧”,所以才让保姆出后门,站在桔园里喊我们吃饭。她居高临下,对我们仨  在“筲箕箧”里的一切行动都了如指掌。听到我们异口同声地撒谎,本来对我们仨假装没有听见已一肚子火,现在又见我们仨同声撒谎,气更不打一处来,先高声怒叱:“好大的胆,竟敢一同撒谎,不说实话,一个也跑不了。”呵斥后又勒令我们跪下。我仨见姆妈真的生气了,只好说了实话。

   姆妈见我们说了实话,就说:“东东是哥哥,应当带西西、伊临两个弟弟学好,怎么带着他俩学坏?今天撒谎的主要责任是你。”说完后把火都发泄到东东哥哥身上,把东东哥哥的额头揍出了一个带血点的大肿包。

    东东哥哥痛得直哭,我和西西哥哥吓得哇哇喊叫。我们仨的哭喊声,传到门外,被对门於家的婶婶(平时我们叫她大婶)听见了,忙过来劝架。当他看见东东哥哥额头上带血点的大肿包后,对我母亲说:“大嫂,孩子有错,说几句,打几下,吓唬吓唬就行了,怎么真打?你看,东东额头上都打出大血包了,要真的打坏了,还不是要你自己管?”说完后,拉着东东哥哥走了,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姆妈对我和对我仨的责罚,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再一次让我懂得,对大人不能开玩笑;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

四、西西哥哥病了

在我七岁那年冬天,西西哥哥突然病了。得病的原因,听姆妈说是失血过多。姆妈告诉我:一天晚上,她听到西西半夜里喊她,说:“姆妈,我的鼻子难受,好像在流鼻涕。”姆妈睡意朦胧,没有在意,随口回答:“不就流鼻涕吗?你趴到床沿上让它流吧!”过了好一会,又听见西西叫她:“姆妈,流了好长时间了,怎么还没有流完。”姆妈惊醒过来,点上油灯,才发现西西流的不是鼻涕,而是鼻血,再往地板上瞧,可把她吓坏了,她见到地板上流有一大摊血。说到这儿,姆妈用内疚的口吻说:“也不知道他鼻血流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他流了多少鼻血,当时我看见地板上这摊血都发黑了,足有半脸盆大。早知道他流鼻血,我怎么也得起来呀。这一下糟了,西西身体亏损得太厉害了。”

第二天,西西哥哥脸色苍白,说头晕。姆妈让他在家休息,好学的西西哥哥坚持要去学校上课。既然孩子愿意上学,姆妈也不再坚持。没想到西西哥哥上课回来,就喊浑身无力,到了晚上竟发起了高烧。当时的农村没有医生,姆妈先请中医开了几服中药,服用一段时间后仍不见效,姆妈只好带着西西一起进城,找柯怀雨医生。因过去,我们家的孩子病了,都要用人力车(黄岩叫“黄包车”)将他接到十里舖看,次数多了,熟了,关系就比较密切。这次,姆妈带西西哥哥进城,住到朋友家,也请柯怀雨医生治疗。

半个月后姆妈带着西西哥哥从城里回家。西西哥哥的体温已恢复正常,人却消瘦得厉害,两颊下陷,两只眼睛显得特别大。姆妈说:“柯医生说,西西的病是治好了,想要完全康复,还需疗养一个月。在疗养的这段时间里,不能吃年糕一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此时,恰逢年关,根据老家习惯,家家都要做晚米年糕、糯米麻糍(即糍粑)、裹粽子。这些食品,都被当地人认为是不易消化的食物,当然不能让西西哥哥吃。可是西西哥哥又特别喜欢吃这些食品,为此妈妈再三嘱咐我们,不要在西西面前吃这些食品,免得勾起他的食欲,心里难受。

不懂事的我,却想逗逗他,偏故意拿着麻糍,走到西西跟前,边吃边问他吃不吃?西西哥哥坐在椅子上,瞪着两只大眼睛,贪婪地看着糯米麻糍,将它要过去,放在鼻子底下起劲地闻,过了一阵子,他摇摇头,又把它还给我,大眼睛里闪着泪花说:“柯医生说过,不让我吃不易消化的东西,我不能吃。”

姆妈知道后,狠狠地骂我:“本来西西吃不上这些东西,够伤心的,你却故意去逗他。好在他意志力强,没有吃,如果他控制不住自己,吃出病来,你高兴吗?我不是嘱咐过,不让你们在西西面前吃这些食品,你为什么偏去逗他?以后你再这么干,看我不揍扁你!”吓得我吐了吐舌头,飞快地躲开,再也不敢拿这些食品逗西西哥哥了。

不到十岁的西西哥哥,靠着坚强的毅力,克制自己,过年的时候没有吃一口不易消化的食品,配合药物,逐渐恢复了健康,直到初中毕业前,都没有得过大病。

五、过端午节和做书签

端午节,年年过,但在西西哥哥康复的这年五月(农历,农村当年全用农历计时),姆妈认为我得过“肿大下颊”,西西也病过几个月,家里“邪气”重,为驱“邪”,这年的端午节要过得隆重些。过节前,姆妈就对东东哥哥、西西哥哥和我讲端午节的来历。

姆妈告诉我们说,端午节是湖南一带老百姓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习俗。传说屈原是古代楚国的一位贤臣,在楚怀王时当过三闾大夫,因为楚怀王和他的继承人没有采纳他正确的建议,导之丧权辱国,他悲愤极点,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楚国人舍不得他投江死去,纷纷划船拯救,逐渐形成了民俗。讲到这儿,姆妈说,“屈原不仅是个好臣子,还是个大诗人,他写的《离骚》、《九章》、《天问》一直流传到今天。”说时她指着放在卧室北墙东边玻璃书柜里的书说:“他的这些诗歌被后人收集一起,出了《楚辞》,我们家这个书柜里就有。可惜《楚辞》很难读,我都看勿来(黄岩话,读不懂),不要说你们!”

对姆妈讲的这番话,我似懂非懂,只记住个大概,到中学上语文后才清楚。当时我记住的只是姆妈说“要好好过个端午节”的话,因为“好好过”三个字意味着今年端午节要比往年吃得好点、玩得痛快点。

端午节前夕姆妈就在做准备。她和泾南上街买食品、买朱砂、买雄黄、买香料,买彩色丝线。又选了节前的一个星期日,让东东哥哥领西西哥哥和我到“梁家池”、“筲箕箧”采摘菖蒲,到后门头寻找艾叶。同时嘱咐我们三人,菖蒲、艾叶都不要多,一小把就够了。摘菖蒲要小心,不要掉进水中。我们三人把这两项任务当做“玩”一般去完成。东东哥哥先领着西西哥哥和我跑出后门头,在种苎麻的稻田旁拔了两、三棵艾草,叫我拿着。下面该摘菖蒲了,可上那儿摘?因为“筲箕箧”和“梁家池”都长有菖蒲。东东哥哥问:“去那儿摘?”西西哥哥回答:“梁家池小头有,但水深,不如去筲箕箧。”东东哥哥想想也对,就领我俩去了“筲箕箧”。正如西西哥哥所说,“筲箕箧”的池边确实长有好多丛菖蒲。东东哥哥挑选了离岸最近的一丛,他先让西西哥哥和我拽住他的衣襟,他倾斜着前胸,用手去勾,掐了五、六根长叶。

姆妈交给我们的两项任务都完成了。我仨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姆妈表扬说:“不错、不错,给我帮了个大忙。”说后,她拿出一根红头绳,让我们把艾条扎成一捆,又告诉我们选出一根叶面较宽的菖蒲,用剪子剪下两段,做剑格(护手),再将两根叶面较窄的菖蒲和剑格交叉一起,做成两把菖蒲剑。等做好后,让我们先放着,说到端五节那天,她亲自把它挂到房门两边。

端五节到了,中午,我们三人从土屿小学放学回家,在大天井中就看到家的大门两边贴上了用红纸粘住的菖蒲剑和红头绳捆扎的艾条。进家后,姆妈又在我们三人的胸前挂了一个里面藏有香料,外边扎有彩色丝线的“香囊”。上饭桌时,又在我们三人的前额点了雄黄,才让落座。我看到饭桌上放着七、八盆菜和一盆“麦油煎”(黄岩话,即薄煎饼,裹菜用)皮,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就抓来一张“麦油煎”皮摆放在座前的桌子上,等我再准备伸筷子夹菜时,姆妈发话了:“伊临,别急,先喝口雄黄酒驱驱邪。”说后她先让大人端起酒盅,一人吮了一口,然后把盛雄黄酒的酒盅,交给我们三个小兄弟,让每人也抿一小口。喝了雄黄酒后,她才允许我吃“食饼筒”。我用筷子夹了黄豆芽、韭菜炒鸡旦、绿豆面炒白菜、笋干炒肉丝、肉片等,把它们在“麦油煎”皮上摆成条状,再卷成筒,准备咬着吃。泾南笑着说:“伊临,卷‘麦油煎’那像你这么个卷法?这么卷着咬,还不一边吃一边漏,最后只剩下“麦油煎”皮了。”说着她告诉我,在“麦油煎”皮上放好菜后,应先把“麦油煎”皮的一端弯上去,包住菜,然后再卷,这样吃起来就不会漏掉菜。听泾南说后,我看看桌子上的大人都如同泾南说的那样包着吃,只有我一个人由于急着吃,忘了姆妈以前教过的办法,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心里觉得好笑。

读者看到这儿,可能会问,端五节不是吃粽子吗,黄岩为什么吃“麦油煎”皮卷的“食饼筒”(或叫麦饼筒)?具体原因我也说不太清楚,只听人说过,戚继光在台州地区抗击倭寇,军情紧急时,当地老百姓怕战士吃不上菜,就做成“食饼筒”,让抗倭勇士吃时,既有粮食又有菜。这一举动沿续下来就成了民俗。这就是包括黄岩在内的台州地区端五节吃“食饼筒”,而不吃粽子的原因。

前几年我们家也过端午节,也吃“麦油煎”,姆妈来兴趣时,偶尔也会和泾南一起做个像小粽子的“香囊”,挂在我们几个孩子胸前,但都没有像今年端午节,既在家门口悬上艾条、挂了菖蒲剑,又给我们挂“香囊”,点雄黄,喝雄黄酒,看来确实比往年多了些“名堂“(黄岩话,即花样),隆重了好多。

记述这年隆重过端午节这件事时,我还想起当年春、夏时,四哥、华姐做书签的事。我家小天井南端,吃饭间东面,种“方竹”的花坛旁,放有一口细高的水缸,它的高度和我肩膀差不多,是家里用来盛“天落水”(黄岩话,即雨水)的,目的是添补家里的用水。有时因长期不用,水缸里会长满“蚩虫”,(黄岩话把蚊虫的幼虫“孑孓”叫“蚩虫”)。这时,四哥、华姐就会到小天井北端种在大花缸里的白玉兰树上,摘几幅长得匀称的绿叶,放进水缸中,目的是做书签。

看到这儿,有人又要问,“书签嘛,还化什么功夫去做,到街上买,又化不了多少钱?”可别忘了,七十多年前,农村过的是自然经济生活,那儿能买上书签?四哥、华姐都上中学,要夹书,就得自制书签。他俩将白玉兰树叶放进水缸后,经常过来看看。等看到“蚩虫”把白玉兰树叶上细嫩的叶肉吃光,留下细细透明的叶脉时,就把它捞出来,再放在清水中擦洗干净,凉干。这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张灰白色、网格状的叶片。四哥、华姐再给这张叶片染上颜色,写上一句诗、画上一幅画,就成了一张漂亮的书签。这种自制的白玉兰叶脉书签比现代精印的书签一点都不逊色。

四哥、华姐做好后,除了送给我们三个小兄弟一人一张外,大部分都留做自用。遗憾的是这种精美的书签我一张也没有保存下来!

六、在新买的园子里种花生

在这段日子里,姆妈考虑到家里有五个男孩子,仅靠爷爷留下的几亩田 地 和几间房子,满足不了孩子们长大后成家立业的需要, 所以想再添置一些田 地和房子。碰巧,此时村里有人出卖田地、橘园,同时住在四合院西南角陈家的男主人也因“吃红丸”(鸦片的一种)败落,要出卖他家的二楼和西面院子的一部分菜地。姆妈就用平时省吃俭用留下的钱,把它们全都买了下来。至於买来的田地、橘园有几亩,在什么地方,我不清楚。我只记得从这以后,每年夏、秋都有农民挑着稻谷送到我家。有几年还是四哥领着他们挑回的。姆妈这次买来陈家的二楼和菜地,我是清楚的。陈家的二楼在姆妈住房的南面,房间很多,但都没有分隔,和我们家二楼卧室外的房间一样,是统房,我们叫它“南楼”。陈家的菜地就在“南楼”下西边的院子里。

姆妈买下的“南楼”,西、南两边都有窗子,窗外不是橘园,就是菜地,没有房屋遮挡,眼界开阔,光线充足。夏季坐在南窗旁,南风习习,十分凉爽,住在里面很舒服。所以买下后,姆妈就在“南楼”放了床、桌子、椅子,让我们住宿、学习、玩耍。华姐和我们三兄弟在夏天,爱坐在南窗下的桌子旁学习、看书。我患“肿大下颊”在家休息时,就在“南楼”南窗边的桌子上学画画。

姆妈买下陈家的菜地,东面是“南楼”,西、南、北三面都围着矮墙。东围墙外是上文提到的於家的橘园,西围墙外是稻田,南围墙外是陈家的“花红园里” ,北围墙外是我们家的“小花园”。一次,姆妈指着“南楼”西窗下陈家的两垄菜地对我们说:“这块地已经卖给我们了,如再有手力(黄岩话,即经济能力),把剩下的全买下来。因为你爸对我说过,等他晚年不干事时,叶落归根,回黄岩买一块地,种上花木,以慰暮年。今天我买下这快地,就是想等你们的爸爸不干工作,回十里舖养老时,拆掉我家‘小花园’的南墙,把两个园子连在一起,合成一个大花园,让在外忙碌了一辈子的他,回家后也享享清福(黄岩话,即过清闲的日子)。”但眼前干什么用?她接下来说:“眼前只买了一部分,也不能叫它空着。看你们都喜欢吃花生,到街上买又太贵,不如在这块空地里种上花生,虽然要出些力气,但却省钱。”

当时,我们也没有在意,认为姆妈说说而已,但这年春天,在请小奂哥当短工,为我家后门外、橘园南面的稻田春耕时,姆妈趁他吃晚饭喝酒时——凡是打短工的,除每天三顿正餐外,在早餐和中餐之间,中餐和晚餐之间都要往地头送一顿简单的饭菜,当地叫“早简食(黄岩话读作“早剪另”)”、“晚简食(黄岩读作“晚剪另”)”,晚饭时必须喝黄酒。所以只要雇了短工,当天晚饭前,家里必须在灶台上炖一壶酒,等吃晚饭时,再送上桌。送酒时,姆妈让泾南对小奂哥说,让他抽点空,把新买的陈家后园的两垄地翻出来,准备种花生。

地翻好后,姆妈买来了花生籽,叫我们在星期天把它种上。她对我们说, 种花生比种菜省力(黄岩话,即不费劲、不麻烦的意思),不用浇多少肥料,只要在它开花后,撒上垃圾就行。

花生种下后,我们常跑到花生地里去看,先看到花生的嫩笛从土里钻出来,长了对称互生的复叶,不久又长成了一丛丛花生秧(黄岩话,即苗子)。过了一段时间,花生秧开出了蝴蝶状黄色的花朵。花生的花和其它草本植物的花不一样,其它草本植物的花都向上朝天空开,花生的花却在花心长出一条细尖的嫩芽伸向泥土。这时,姆妈说:“趁这个星期天,你们快去撒垃圾,这样做可以把花生的嫩芽压进土里。”我们三兄弟,按姆妈的要求,把事前准备好的垃圾装到簸箕里,撒到花生秧上,压住花,让嫩芽钻进泥土。

撒过垃圾没几天,我们兄弟仨又到园子里,准备拨开土看看,花生长出来没有?姆妈看到了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急什么?才开花几天,就想吃花生,再等等。”

直等到秋天,姆妈才让我们把花生刨出来。看着一嘟噜、一嘟噜花生的果实被我们从泥土中挖了出来,我们高兴极了。

花生刨出来后,姆妈让泾南把花生洗净,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放在团箕中晒干,留着慢慢吃。小部分留下等四哥、华姐从学校回家后煮“花生嫩”(黄岩话,即“新鲜没有晒干的花生”)吃。没几天,四哥、华姐回家了,姆妈立即叫泾南把洗净带壳的生花生煮熟,端到饭桌上,让我们放开肚子吃。吃着这些我们自己种的、带有丝丝甜味的嫩花生,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吃“花生嫩”的时候,华姐对我们讲起了许地山先生写的《落花生》。她说:“今晚,虽然爸爸不在,没有对我们讲像花生一样做人的道理。但这些花生是咱们的劳动所得。说明只要能劳动就有收获。”

当时,我还在小学读书,许地山先生写的《落花生》,我没有读过,但我听华姐说后,却记住了这篇美文的名称,以后上中学读了它,觉得十分亲切。

七、莫名其妙地读了半年《中国儿童时报》

    在鼓屿小学期间,抗战正酣,老 师 们 在 课 余 时 , 经 常 会 对 我 们 讲 一 些 发 生 在 抗 日 战 争 中 的 新闻 。其中我尤其爱听一位年青男老师讲的新闻故事。我 记 得 的 有 两 则 。

一则是讲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我国驻守在上海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谢晋元中校率领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四天四夜,等接到上级撤退命令后,才撤到英租界的事迹。同时他又告诉我们,上海的孩子表现也不错。为了表彰驻守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大无畏精神,上海战时服务团中有一名叫杨惠敏的女童子军,在10月28日午夜,冒险夜渡苏州河,登上阵地,给守军送了一面国旗。

另一则是讲我航空兵轰炸日侵略军“出云号”旗舰的故事。老师说,“八·一三”淞沪战争前后,日本的“出云号”旗舰用大炮猛烈轰击中国军队的阵地,掩护日军进攻,给我抗日将士造成很大损失。为保卫大上海,中国海空军战士决心干掉它。一位名叫乐以琴的飞行员抱定与“出云号”旗舰同归于尽,为国捐躯的的决心,冒着猛烈的炮火,勇猛地驾着战机硬是窜进“出云号”旗舰的烟囱,使“出云号”旗舰遭受重创,他也以身殉国,壮烈牺牲。

这位老师讲的故事听得我如醉如痴,我问他:“老师,你讲的这些故事从那儿来的?”老师回答:“报纸。”我问:“什么报?”回答:“《中国儿童时报》。”

回家后,我要姆妈给我订《中国儿童时报》。姆妈问我,这份报那儿办的?一份要多少钱?我回答不了。姆妈说:“那让我上那儿去订? ” 订《中国儿童时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没想到临近放暑假的时候,姆妈拿着一卷《中国儿童时报》对我们说:“这是寄给你们三兄弟的《中国儿童时报》。”我们问姆妈:“是你给我们订的?”回答:“不是”。我们又问:“是不是你写信让在上海读书的大姐、猫姐(二姐)为我们订的? ”姆妈回答:“没有呀。”那时候,农村十分闭塞,根本看不上报纸,有报纸是件稀罕事,既然查不出报纸的来历,我们也不再管它。我们三人从姆妈手中抢过《中国儿童时报》,高兴地阅读起来。

我阅读《中国儿童时报》时,特别喜欢读报上刊登的少年儿童参加抗日活动的消息。我至今还记得两篇。一篇是讲四川有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请缨杀敌的新闻。报上说,四川三台县有一所叫田漫子中心小学的学校,学校里有一位14岁的孩子,看到他的两个哥哥已经先后投军报国,便主动请求学校,让他也上前线杀敌。当地政府觉得他志向可贺,便将他送到成都空军学校学习。另一篇是说浙江海宁县小学5000余名学生,自动捐款要建造“海宁小学生号”飞机,帮助抗战。诗人写诗鼓励……

《中国儿童时报》连续给我们寄了半年,我们也无偿地阅读了半年。当时,姆妈虽然说没有给大姐、猫姐写信,让她俩订报,但我们一直以为是她俩为我们订的。抗战胜利后,两位姐姐跟随父亲回家,我们问及此事,她俩都说没有。我在1947年下半年转到黄岩县城里的寺后小学上高小后,曾听人含含糊糊地说,在鼓屿小学给 我 讲 抗 战 争 故 事 的 那 位 可 敬 的 年青男老师是共产党嫌疑犯,被国民政府逮捕了。我猜想,他见我们三个小兄弟学习不错,尤其是西西哥哥和我每学期都得奖,而且还喜欢听他讲抗日救国的新闻故事,为宣传抗日救国,扩大进步力量,是不是他悄悄为我们订了《中国儿童时报》?这  只  是  猜想而已,不足为凭。这件事也成为我一生未解之谜。

不管《中国儿童时报》是谁为我们订阅的,但它宣传的内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八、日寇过境,“逃难”西乡

抗日战争期间,除幼年时, 我和奶奶在后门橘园边见过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城里的情景外,没有直接和日本侵略军接触过,对他们的侵略行为,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1945年6月,日本侵略者溃败前夕,“过境”黄岩时的所作所为,却给七岁的我留下两个直接的深刻印象。

第一个是“逃难”西乡。

日本侵略者“过境”前,村里议论纷纷:“听说日本鬼子要来啦,他们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鬼子坏得很,杀人放火,什么都干”,“日本鬼子见男的就杀,见女的就要让她吃东洋参(奸淫)”,“快逃难!日本鬼子要来了!”

日本鬼子要来黄岩的消息是否可靠?我们怎样逃过这一劫?家里的大人听到上述传闻后,都提出这两个问题,显得惶惶不可终日。还没等姆妈和奶奶、泾南商量出对策,和我们家关系密切的柯怀雨医生从城里把她的儿媳妇和一个只有两、三岁名字叫丕照(只记得音,不一定是真名) 、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儿送到我们家,叫我们带她仨赶紧到西乡“逃难”,理由是西乡偏僻,群山环绕,用黄岩话说是在“山凹廓窿”里,山高路险,鬼子来了也到不了那儿。姆妈问柯医生为什么不走?他说了一句“我自有办法”,就不再言语。姆妈也不便再问。

去西乡“逃难”,西乡是个大地区,具体去那儿?姆妈想起以前住过的乌岩。她想,那儿离四哥、华姐上学的灵石书院近,形势紧张时还可把他俩也带走。重返乌岩“逃难”的决定就这么定下了。

到乌岩后住那儿?怎么生活的具体细节我记不得了,我只记得一天,姆妈、泾南听说日本人要来乌岩,得赶快再往深山里逃跑。她俩不管消息真假,急匆匆地带着我们和柯怀雨医生儿媳家三人跟随人群赶紧上山。上山躲藏到那儿去?她俩听人说,半山腰有座大庙,呆在那儿有菩萨保佑,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跟随“逃难”的人群去了大庙。进去后,见庙里到处是人,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那怎么办?姆妈叫泾南再找找,不一会,泾南回来说,大殿的佛堂前还有地方。姆妈立即带着两家人,跟着泾南进了大殿。可就这一刻儿功夫,大殿里又拥进了一批人,把佛堂前面原来空着的地盘也占了。泾南到新来的人群中,好说歹说,让人家看我们两家老小的份上,再挤一挤。好不容易才让人腾出一块地方,我们才得以进去,坐到地上。还没等坐稳,外面又传来消息:“鬼子到山下了!鬼子到山下了!”这怎么办?再跑吧,庙子里的人如果全部涌出去,目标太大,反会招来鬼子,紧急时刻,不知谁出了个主意,高喊:“大家都不要出声!鬼子听不到人声,见不到人,就不会上来。”大伙儿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都相互说着:“对,对,大伙儿都不要说话。”经这么一说,原本人声鼎沸,乱哄哄的大庙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偏偏这时,丕照的弟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嚎啕大哭起来。他的哭声惊动了刚安静下来的人群。开始人们还压低声音为丕照的妈出主意:“是不是饿了,快给他吃奶。”丕照妈赶紧拉上衣襟,露出乳房,将奶头塞进他的小嘴,满以为他会不哭了。没想到他却摇着小脑袋,不吃,继续哭叫。这怎么办?万一他的哭声传出去,叫山下的鬼子听到,引他们上山,这一庙“逃难”人的命都会没了,这怎么办?躲在庙里的人都急了。这时,人们压低声音不断地喊:“把奶头塞紧些,不要叫他哭”!“把奶头塞紧些,不要叫他哭” !丕照妈立刻按大伙儿的要求做,可小家伙还是哭。人群中有人急了,气急败坏地喊了:“塞紧些,塞紧些。他再哭,把鬼子引上来,大伙的命还要不要?”这咋办?众怒难犯!丕照妈只好把孩子的头死劲往自己乳房摁,由于摁得太紧,憋得孩子脸都发紫了。孩子难受,越发挣扎得厉害,哭闹得更凶。坐在丕照妈身边的姆妈发现后说:“这样不行,会把孩子憋坏的。”带过我们家六、七个孩子,有带孩子经验的泾南听见了,忙走过来,将孩子从丕照妈怀中抱过去,边拍打,边摇幌,边哄着,嘴里还哼着“摇呀摇,摇摇可爱的小宝宝,你快快睡觉……”的催眠曲。这一手固然灵效,不大一会,原来哭闹得十分厉害的孩子,不闹了。大庙里的人群这才松了口气。

后来知道,这一天,日本鬼子压根没有来乌岩,是人群紧张后胡传的。搞得我们这些来大庙“逃难”的人,虚惊了一场。

几天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日本鬼子已经从黄岩“过境” ,我们一家和柯怀雨医生儿媳一家,才离开乌岩,各自回家。

第二个是住在我家斜对门的林家叔叔, 云根的父亲,被鬼子抓去当了“挑夫”。

我们回家后,听到的传闻可多了。有的说,日本鬼子把锅砸烂了。有的说,日本鬼子把门板、铺板当作抬东西的工具卸走了。有的说,日本鬼子在他们家的水缸里拉了一泡屎。传说最多的是没有来得及“逃难”的男人被抓去当“挑夫”,替鬼子挑抢来的物品。最后一条消息绝对是真实的,因为新搬到四合院不久,租住於家南半拉,我家斜对门姓林一家的男主人被日本鬼子抓去当了“挑夫”。

林家的女主人在她丈夫被日本鬼子抓去当 “挑夫”后,如同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的祥林嫂,见人就诉说她的不幸。她见我们回来后,就向姆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诉说事情的经过。她说,本来她家也准备“逃难”,但穷家难舍,家里的当家人说,村子里也不是每家都“逃难”了,不是还有一些家没有走吗?再说,日本鬼子进城,走的是大路,我们住在村子的最西边,又不临街,鬼子说不定还到不了咱的院子,我只好由他去。鬼子来后,我紧闭家门,不让家人外出。开始还好,也没有犯事,可没过多长时间,当家的烟瘾犯了,非要上街买烟。我叫他忍一忍,先别出门,左劝右劝,就是不听,我只好随他便。他上街后,我一直担心出事,在心里默念《心经》,请观音菩萨保佑他平安。没想到他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我好容易熬到黄昏,才让云根上街去找。不大一会,云根回来告诉我,刚走出弄堂,弄堂口的一位奶奶就把他拉进房门,对他说,你的父亲上街还没走几步,就被“过境”的鬼子拉跑了,开始他还想挣扎,日本鬼子用枪托一顿揍,用绳子捆住他,把他拉走了。她说,她讲的这些情况都是她在门缝里看到的,让我快回家,不要再找了。说到这儿,林家的女主人又哭着说:“都拉走十来天了,还音讯全无,叫我咋办?!”

姆妈对她除了好言劝慰外,还能说什么?!

奶奶听说后,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愿观音菩萨保佑他平安。

过了十多天, 林家的男主人回家了。听说还是趁鬼子兵没有注意的时候,悄悄逃回来的。奶奶说还是观音菩萨灵。

九、和云根比大字

写到了林家男主人被日本鬼子拉去当挑夫一事,又让我想起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和他的儿子云根比写字。云根有三个姐姐,大姐叫什么名字,我不清楚,只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叫她大姐,她上过学,有一定的文化。二姐叫杏莲,文化程度不高,我们管她叫杏莲姐。三姐,就是我在第一章第八节讲过的那位患“白喉病”去世的小姑娘。

云根家租住在大天井的东南角,而我们家住在大天井的西北角,用黄岩的土话说,我们两家是住在“斜对门” 。因为我和云根的年龄相仿,所以两人经常一起玩耍,成了好朋友。我上了小学后,他也上了小学。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做完作业,走出家门,到大天井玩儿,看见云根正坐在他家门口练大字,我就走过去,站在他旁边看。此时,云根的大姐从家里出来,见我站着看她的弟弟练字,问我:“伊临,你作业做完啦?”见我点头后又说:“伊临,都说你的成绩不错,估计大字也写得不赖,你能不能和云根比一比,我来当裁判员,看谁写得好。”

童年时代的云根和我,好胜心都很强,听大姐这么一说,立刻回答:“行,比就比。”说后我问:“大姐,要不要让我回家拿大字本和毛笔?”

大姐笑着回答:“不要,就用云根的本子和毛笔写吧。”接着她对弟弟说:“云根,你站起来,让伊临先写,等他写完了,你再写。”

根据大姐的意见,我和云根在他刚才练字的方凳上,认认真真的写了起来。写好后,一起交给大姐。

大姐拿起我俩交给她的大字,反复比较后说:“伊临,从眼前的情况看,你写的大字比云根的好得多,但你的字比较死板,以后发展余地不大。云根的字虽然比你差,但很灵活,只要下功夫,以后会有发展的。”

我嘴里虽然没有说,但心想,我还这么小,只要认认真真的练习,怎么不可能练好呢?可是以后的发展,证明大姐说的很准确。尽管以后,我下狠心练过几次大字,但进展不大,我写的字始终很蹩脚。

另一件是云根母亲的早逝。云根的母亲很贤惠,我只记得,她的丈夫,云根的父亲,不仅吸烟,而且吃“红丸”(鸦片的一种),但因有云根的母亲管束着,家业尚能维持。云根的母亲和邻里的关系相处得也不错,和房东——於家的大婶,我的奶奶、姆妈也常有交往。我记得有一天黄昏,“花红园里”的棕榈树上站着一只“嘱魂”(黄岩土话,即猫头鹰),发出十分难听,且有点凄惨的叫声。它的叫声我们都听见了,我年龄小,听见了也不去管它。奶奶、姆妈、泾南三人却议论:“‘嘱魂’叫,不吉利。说不定今晚要出事情。”议论管议论,但谁也没有把它当真。做完家务事情后,就灭灯睡觉。没想过了半夜,“斜对门”云根家突然传出了哭声和喊叫声。姆妈惊醒了,连忙叫泾南起来,一起过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我年龄小,睡得熟,什么也没听见。第二天一早醒来的时候,姆妈告诉我:“云根家昨天下半夜出事了,他的母亲难产,流血过多,在凌晨去世。去世前,她、奶奶、泾南和对门的大婶都去了。但谁也帮不上忙,眼睁睁的看着她闭上了眼睛。本来她可以抢救过来的,但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又有什么办法呢?可怜,真可怜!”

云根的母亲去世以后,他家为了悼念她,按照当地迷信的习俗,在“斗门殿”请和尚为她念经,做佛事,超度她的灵魂。同时还为她扎纸人、纸马,做“盂兰盆”。在云根家做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常跟着云根去“斗门殿”观看。纸人、纸马的样子我记不清楚了,但“盂兰盆”的样子依稀还能记起,它是一个两人多高的大花篮,花篮的骨架是用竹子编的,竹架外边糊着白纸,画着花草。大花篮的最上层放有纸做的桃子、李子等水果。

我不晓得人死了以后,做这些东西干什么?回家后问奶奶和姆妈。她俩告诉我,这是超度亡灵用的。说释迦牟尼菩萨的大弟子目连(亦称目犍连),得道后,想报答养育他已死去的母亲,但他看到母亲的灵魂在阴间受苦,饿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自己的神力,把饭放在钵中,送给他的母亲吃,没想到,他母亲刚拿上饭,就被小鬼们抢走了,这怎么办?他请教菩萨,指点他救母亲的方法。菩萨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想救她,必须依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目连问菩萨,我怎样才能发动十方的僧众呢?菩萨告诉他:“只要你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将百味饮食放在盂兰盆中,供养他们,就行。”目连根据菩萨告诉他的方法做了,不久,真的看到了他母亲脱离了饿鬼道,吃上了他送的饭。这几天,云根家在“斗门殿”做佛事,扎纸人、纸马,做“盂兰盆” ,都是为了他的母亲在阴间少受苦,或不受苦。

听奶奶和姆妈讲了以后,我才懂得云根家在他母亲去世后在“斗门殿”做佛事,扎纸人、纸马,做“盂兰盆”的原因。以后我还弄清楚,“盂兰”是梵语,意思是人的灵魂被饿鬼倒挂着吃不上饭的意思。“盆”是指供食品的盛器。佛法认为置百味果子于“盂兰盆”中,供养众佛僧,借佛僧的灵光解脱饿鬼倒悬人的灵魂。

十、在外婆家迎来抗战胜利

日本侵略者“过境”十里舖前,鼓屿小学是否停课,我记不清,我只记得去西乡“逃难”回家后,东东哥哥、西西哥哥和我又回学校上课,但没上多久,就放暑假了。

这年暑假,我是在临海外婆家过的。我记得外婆家住房的建筑形式和我在十里舖的差不多,也是一座砖瓦、木板结构的二层楼房,是四合院,住在西北角。不同之处是:外婆家天井南面没有门厅,只有一面砖墙;天井的东南角有一口围着石栏的水井;大门外没有开阔地,只有一条叫“四顾巷”的巷道。我还知道,外婆家在城里,而且是台州的府城,我家却在农村。由于有这些不同,给我带来一种新鲜感和新奇感,所以我常趴在二楼窗台上,看外边不同家乡的街景。

外婆家只住着外婆一人。外公早年过世,我从未见过。外婆生有子女四人。大女儿是我母亲。大儿子朱在勤、小儿子朱在明和小女儿朱静宜都已成家和出嫁,所以家里只生活着她一人。外婆,小脚,精瘦的脸颊,头发灰白,对人和颜悦色,十分慈祥。有空时,她会带我出大门,到“大(念度)街头”(临海话,即大街),给我买点小零食。不要说有吃的,就是大街上店铺挨店铺,人来人往的热闹劲也是我在十里舖从未见过的,所以只要能上街,我就高兴。有一次外婆领我上街,快到大门口时,见到邻居的孩子在水井旁边洗碗,将一把剩饭倒到地上。外婆过去,叫他拾起来,带回家去喂鸡。讲完后,才领着我出门。边走边对我说:“粮食来之不易。一粒米、一粒饭,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从前有一户富裕人家,富有的时候,不爱惜粮食,经常把剩饭倒到院子的水沟里。这条沟流过墙就是一座庙。庙里的和尚,见到水沟里的饭粒, 即把它捞起来,晒干。时间长了,积攒起好几个麻袋。几年后,这家不知节俭的富户败落了,过起上街乞讨的日子。一次,他要饭要到了这座庙里,和尚就把保存着的几麻袋饭干拿出来,送给他。拿了这么多饭干,可解决大事,他感激得不得了。和尚说,你莫谢我,要谢,还得谢你自己,把他听得莫名其妙。等和尚向他解释了几麻袋饭干的来历,他才明白。他听了很是后悔,并从中受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从此他改邪归正,生活过得十分节俭,家境慢慢又好了起来。”讲完了这个故事,外婆对我说:“所以过日子,一定要勤俭节约。”外婆讲的故事,和奶奶、姆妈经常说“坐吃山空”,叫我省吃俭用的话,一起深深刻在我脑中。我住在外婆家的日子里,只要上街,看到这口水井,就会想起外婆讲的故事和奶奶、姆妈的话。

我在外婆家过暑假的时候,恰逢抗战胜利,外婆家里和整个临海城里都喜气洋洋,欢腾热闹。

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外婆喜孜孜地对我说:“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了。”听到这消息,我也高兴得不得了!我知道从今以后再也用不着跟姆妈去“逃难”了。外婆还告诉我:“下午金山塔要放炮庆祝,晚上还要在大街头举行提灯会,庆祝胜利。”听说要放炮,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放炮的情景,所以吃过午饭,我早早爬到二楼面向金山塔的窗台上,等       着       看      放炮。外婆不放心,收拾好碗筷后,也迈着小脚,上楼站在后边,扶住我。等     了     不    大     会      儿      ,     我       看见金山塔下火光一闪,冒起一股浓烟,接着又火光一闪,又     冒起一股浓烟。过后才传过 “轰!轰!轰!轰!”几声闷雷般的响声。给我感觉是  放炮和我在家里过年时放钻天炮仗差不多,只是  放炮的火光大,烟雾浓,声音响。外婆告诉我:“这是礼炮,是庆祝抗战胜利的礼炮。”

   晚上,外婆又领着我到大街上看提灯会。到 了 街 上, 提灯会还没有开始,可临街的店铺全开着,店门口、柜窗中都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灯 笼 的 种 类 和 式 样 比我在十里舖正月十五玩的什么荷花灯、兔子灯等多多了,看 得 我眼花缭乱,不知道看那一盏好,记得当时我最喜欢的是一盏六角形的、用白纸糊的长灯笼, 长灯笼六边的每个面都画有人物或动物,这些人物和动物在灯光下来回转动。我问外婆:“这叫什么灯?”外婆回答:“走马灯”。

正 当  我  看 得 热  闹  时  , 前面响起了口号,走过来一排排手提各式灯笼的人群。他们中有手提白纸糊的长圆形灯笼,有手提红纸糊的五角星的灯笼,边走边跳,还时不时举起拳头,兴奋地高呼:“抗战胜利万岁!”“庆祝抗战胜利!”等口号,有些则满脸笑容,高声唱歌。

我从没经历过这种热闹场面,只木呆呆地看着。外婆怕游行队伍挤着我,赶忙拉着我退到街道旁边观看。看着提灯晚会的热烈场景,我回忆起鼓屿小学那位男老师对学生讲的抗日故事,回忆起《中国儿童时报》上宣传的内容,回忆起前几月西乡“逃难”情景,我也在心中和他们一起高呼:“抗战胜利万岁!”

十一、父亲和大姐、猫姐、三哥回家

1947年,我在鼓屿小学上四年级,西西哥哥上五年级,东东哥哥上六年级。七月初的 一天 ,刮起了台风,雨下得特别大。那时,下雨天十里舖很少有人穿套鞋(现在叫胶鞋或雨鞋) 。碰上下雨的日子, 我们在家的时候,是光着脚丫出去玩,上学的时侯, 是穿着钉鞋走路。所谓钉鞋,就是把布鞋浸泡在桐油中,拿出来再凉干,在鞋底钉上鞋钉(扁铁钉)。下小雨时,穿钉鞋走路还管点用,雨稍稍大些就不管用。刮台风那天下午放学后,我们兄弟三人,冒着黄岩说的“风刺雨”,即狂风带暴 雨,从鼓屿路回家。兄弟仨虽打着伞,穿着钉鞋,但根本不管用,逆风张伞,伞一会儿就被刮翻了,我们得把它重新正过来,但不一会儿又被刮翻了,又得把它正过来,如是者三。好几次雨伞差点被狂风吹得从手中脱落,而大雨不管我们撑不撑伞,照样扑面而来,不一会儿,三兄弟浑身都湿透了,淋得像只落汤鸡。我 们 冒着狂风大雨,好 不 容 易 拐 过 横 跨 在土屿河上的石桥,向南走 上 十 里 舖 街,等走到弄堂口时,有人喊住我们, 告诉说:“大老爷和大小姐、二小姐、三少爷回来了!”我们仨不相信地回答:“不可能,他们都在上海,路这么远,怎么可能回来?”他们说:“谁骗你们?不信,回家就知道了。”

我仨想,爸爸在瑞士使馆当参事(现叫参赞),大姐、二姐、三哥都在震旦大学上学,怎么可能回来?可转念一想,这个消息可能真的,因为告诉消息的是大人,他为什么要骗三个小孩?想到我们马上要见上这四位亲人,又很兴奋。因为这四位亲人中,除了三哥,是去年在黄中毕业后考入震旦大学,刚离家不久,我们熟悉外 ,其他三位,虽然幼年时,曾经见过,但那时,东东哥哥只有四岁、西西哥哥只有两岁,我则在襁褓中,所以头脑中根本没有他们

的形象。人是不认识,但我们从姆妈言谈中是知道一些情况的。知道爸爸在瑞士工作,定期往家寄钱,养活全家。两位姐姐和三哥都是大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想到这些,兄弟仨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就进了大门,穿过大天井西边的廊沿,走到了家门口。

大   姐

当时,爸爸、姆妈和大姐、猫姐、三哥都坐在二叔女儿秋姐住过的二间里聊天。这间房子镶有玻璃窗。估计,猫姐透过玻璃看见了我       们          ,   所以还     没     有     等     我       们         进       门      ,        就     从房子里迎了出来,见我们浑身湿漉漉的,说“这么大雨为什么不戴伞,看把你们淋的?”因为我们三人和猫姐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所   以   不知道站在眼前的这人是谁?在她问话时只是用好奇的眼光盯着,没有吭声。见状,姆妈赶紧过来介绍说:“这是猫姐(即二姐),快叫!”我们才开口叫了声                                       “猫姐,好!”           接着,姆妈又把我们拉进二间, 先让我们给坐在椅子上的父亲鞠躬,叫了声:“爸爸,好!”。接下来又让我们分别对坐在床边的大姐、三哥问好。我们问完好后也不知道再该做些什么,只是傻乎乎地站着没有吭声,湿衣裤的水滴了一地。倒是猫姐看见了,她让姆妈赶紧带我们上楼到卧室换衣服。换好后,姆妈又带我们三人回到二间,站在一边,听爸爸、姐姐、哥哥聊天。他们谈的具体内容我记不住了,我只记得猫姐拿出她带来的“玻璃雨衣”(即今天的塑料雨衣,当时也把它叫尼龙雨衣或玻璃雨衣)对姆妈说:“他们人小,撑伞挡不住风刺雨,以后再遇到风刺雨,就先穿我和大姐的玻璃雨衣吧。”这时,我才注意到她手上拿的一件绿色透明,像斗蓬一样的衣服。因为以前我从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很想把它拿过来,摸一摸,看一看,但因第一次见面,认生,没敢开口。爸爸和两位姐姐虽然都是亲人,但毕竟第一次见面,我对他们十分生疏, 又因为他们都是大人,也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不吭声地站着。

猫  姐

大姐见我们站着十分拘束,起身打开床边的立柜(黄岩话叫“大(念度)橱”),拿出一个塑料做的“洋娃娃”。这个洋娃娃穿着一套蓝色衣裤,上面绣有金色线条的花纹,大脑袋,大眼睛。整个“洋娃娃”足有我的胳膊那么长短,大小也跟真的小孩没有什么区别,唯一遗憾的是额头有个窟窿。大姐对我们说:“这是我和猫在上海摸彩时中的奖,玩时不小心将它的额头烧了个窟窿。这是给你们的见面礼。”说后,对姆妈说:“不要老叫他们这么拘束地站

着,让他们拿洋娃娃玩去吧,!”                        

本来这个“洋娃娃”就够叫人喜欢的, 又加上后边这句话,我仨如同得了大赦令一样,抱上“洋娃娃”,欢天喜地的跑出了二间。

除了“洋娃娃”外,爸爸还带回一些好玩的东西:有一具民用观景望远镜、一把带剑鞘的指挥刀、一套埃金字塔模型和几块色彩斑斓的雨花台石。对指挥刀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金字塔模型、雨花台石和望远镜。金字塔模型不大,由一个金子形的金字塔模型和一个比金字塔模型高的尖顶的四方柱组成。雨花台石不大,表面光滑如玉,有几块石头上面带有血丝般的红色,有几块石头上面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玉白颜色的。望远镜装在有背带的小皮包里,拿出来看时,正着看,可以把远距离的东西拉得很近。我拿着它,站在小楼的西窗,对着鼓屿观看,只见原来显得模糊的树木、房屋都变得清清楚楚的。站在姆妈居室的东窗,对着方山、西山头,生长在山上树木的枝叶都可以看清楚。如果将望远镜反过来,把观景的镜头对着眼睛,被观察的物体却又变得十分遥远。仅这个望远镜就让我们小兄弟仨“开了洋荤”,玩得兴趣盎然。

后来,我们从姆妈和爸爸谈活中,知道爸爸这次回家的原因。    

三     哥

1946年1月,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我父亲以中国代表团咨议(团长是顾维均)的身份,从瑞士赴伦敦参加大会。会上除了讨论联合国的章程外,又在美国利诱下,做出将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决定。联合国机构本来准备聘请我父亲去联合国担任中国处秘书长,待遇也十分优厚。父亲考虑到抗战期间一直在国外,妻 子 和 八 个 儿 女 分 散 在 国 内几个地方(母亲领着五个子女在黄岩,大姐、二姐在南京工作,三哥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已有七、八年没有团聚,如去了联合国总部,等于做“外国的官员”,更难回国和家人团聚,决定先回国安顿好家人后再说,因此就回国了,途经南京、上海时,又把大姐、猫姐、三哥带了回来。

爸爸在家还做了两件和我们三个小兄弟有关的事情。

一件是我为什么直到长大都不叫两位小哥哥——东东、西西为哥哥,而一直直呼其名?按理说,按排行,我应叫他俩为五哥、六哥,或在小名之后加“哥哥”两字。大约是由于奶奶、姆妈、泾南和前面几位哥哥、姐姐都叫他俩“东东”、“西西”,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也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叫。开始妈妈还想纠正,不让这么叫。可能我是家里的老小,有点“撒骄”,硬是不听,她也没有办法。这次爸爸回家了,姆妈想用父亲的威信将我纠正过来。便把我拉到爸爸跟前,叙说了此事,没想到爸爸说了句“名字嘛,叫什么都一样。”这一下姆妈更没有辙了,我却像得到了上方宝剑,从此就堂而皇之地只管叫两位小哥哥为“东东”、“西西”,到老都没有改口。

另一件是老家的老百姓都说雪水清凉解毒,冬天把它储存起来,夏天喝,不仅味道好,还可以起到药理作用。为此,   东东、西西和我在冬天下雪时,用酒瓶装雪,储  存 了一瓶雪水, 准备夏天喝。爸 爸 他 们 回 来 的 时 候 正 好 是 夏 天 ,我们仨人把它拿出来,准备分着喝,由于分配不均,    三人争吵起来。姆妈过来劝解,我们不听。姆妈只好把我们三人领到爸爸跟前,说明情况,请他裁决。爸爸听完姆妈的讲述后, 扳  着 脸.  威  严  地  说 了 一 句 :“ 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全倒掉。”当  时 在 我 们 家  , 爸爸的话就是至高无尚的法律,我们不想执行也得执行。当 我们走出房门,拿着这瓶雪水,“咕咚,咕咚”     地倒到大天井地上的时候,心                   里    直惋惜 ,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好不容易存放了一个冬天的雪水,就这样倒了!谁也没有喝上,还不如不争!

十二、听两位姐姐讲故事

大姐、猫姐住在家里时,我经常到她俩的住房,听讲故事。

大姐、猫姐工作前读的震旦大学,是法国教会办的,所以她俩回家时还信教,每次吃饭,动筷前,都要在胸前(还是前额,我记不清了)划十字,祷告。她俩住在二间,我们三人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经常去玩。因为她俩信教,所以去后,大姐、猫姐常常拿出带回来印制精美、表面烫上一层塑料薄膜的小画片送给我们。画片的内容都来自《圣经》,究竟是宣传基督教还是天主教的,我 也 闹 不 清 楚,。我 只 记 得 画面上,有些是长着两只翅膀的小天使,有 些 是 头带光圈的圣母玛利亚抱着一个可爱的胖乎乎的幼儿,还 有几张是光 着 上 身 的 耶 苏 ,垂 下 脑 袋 ,钉死在十字架上……由 于 我 们 住 在 乡 下 , 从 没 有 见 过 印制得这 么 精 美 的 画 片,拿到后爱不释手,一直保存了很长时间。同时她俩还经常结合画片内容,给我们讲《圣经》里的故事。

她俩告诉我们,人是上帝造的。说地球上最早没有人类,有一天居住在天堂的上帝想,地球上应该有人类为他掌管万物,于是他用地上的尘土照着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上帝先造了一个名叫亚当的男人,把他安置在东方的伊甸乐园里,后来又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名叫夏娃的女人,做亚当的伴侣。为了不让他俩寂寞,上帝又用了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第七天才休息。所以现在人类也和上帝一样,工作六天,星期天休息。她俩还对我们讲了亚当、夏娃在坏人撒旦诱骗下,偷吃禁果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逐出伊甸乐园的故事;讲了诺亚制造方舟,躲避洪水的故事……。

有 时 她 俩 也 会 给我们讲《天方夜谭》里的故事,讲《大林和小林的故事》,讲《白雪公主》的故事。

她俩告诉我们,《天方夜谭》在国外叫《一千零一夜》,它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相传这个故事集是由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杀女子开始的。她俩说山鲁亚尔性格残暴,一次发现王后行为不端,就把她杀了。从此他认为天下的女人都不可信,决定每天娶一个少女,和他过一个晚上后,第二天凌晨就把她杀掉。这一残暴的行为持续了三个年头,前后共杀了一千多名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是一个聪明超群,不凡的奇女子,为拯救天下无辜的女子,决定嫁给国王,准备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让他废止这个错误的决定。她的办法是每夜给国王讲故事,等讲到最精彩的地方,也是天将亮的时候,她就停下不讲。国王问她为什么不继续讲?她回答,你不是要杀我了吗?还讲什么。为了听到故事的下文,国王只得允许先不杀她,等她到第二天晚上把故事讲完再说。山鲁佐德就用这种方法,一天挨一天地讲下去,等讲到一千零一夜时,国王被她的真诚感动,取消了残酷的命令,与她和谐相处,白头偕老。后人将山鲁佐德讲的故事收集一起,就叫《一千零一夜》。

她俩介绍《大林和小林的故事》说:“这是我国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书里说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不仅勇敢正直,还热爱劳动,以后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书中还有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和四格格的故事。讲完后她俩说,这本书很好,东东、西西读高小了,伊临也读初小四年级了,都该读点课外书了”,说着就把这本书给了我们。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劳动的重要。

她俩讲《白雪公主》的故事。说这是德国格林写的故事集中的一个。这个故事说,古代外国有个王后生了一个公主。公主的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像乌木窗框一样黑,非常漂亮。王后给她取名白雪公主。不久,王后去世。她的后母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魔镜告诉她,白雪公主比她美丽一千倍。后母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决定派猎人杀她。猎人不忍心杀害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把她带进森林里放跑了。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被七个小矮人发现,领回家去。白雪公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十分友好。不久白雪公主的后母从魔镜中知道白雪公主还活着,决定化装成小贩、商人、农场主的妻子先后三次带着有毒的鞋带、梳子、苹果,到小矮人居住的别墅,谋害白雪公主。前两次昏死过去的白雪公主,都被小矮人救活了。第三次,他们怎么救都不行,只好忍住悲痛,把她安置在一具水晶棺中。一天白马王子路过这里,爱上了躺在水晶棺里熟睡的白雪公主。决定带她回皇宫。在路上白雪公主复活了,她和白马王子结为恩爱的夫妻。白雪公主的黑心后母也被白马王子处死。

从二位姐姐的讲述中,我们还知道了七个小矮人的名字分别叫万事通、害羞鬼、瞌睡虫、喷嚏精、开心果、迷糊鬼、爱生气。还看到了七个小矮人的彩色画片。对美丽的白雪公主和怪模怪样的七个小矮人形像,我们三人喜欢得不得了。

在这段时间里,猫姐和三哥还教我唱儿歌。

猫姐教的儿歌是:“小小仔,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点灯做饭,灭灯做伴,天明梳小辫儿”。她是用普通话教的,当时,我听不懂普通话,什么“媳妇儿”,黄岩话中没有这个辞。猫姐教什么,我就背什么,囫囵吞枣跟着背。后来长大些才知道“媳妇儿”,就是黄岩话中的“老嫣(妻子)”。

三哥教的儿歌是法文儿歌。我记得这个儿歌的发音是“于纳簿纳,须蚕迷喝,钙比高铁,地掰地嘿,比高蒂比高达,勒夫阿个爱费扫乏。”教我的时候,他还打着手势说:“把这个法文儿歌翻译成中文,就是一只老母鸡,在墙头啄一块硬面包,东啄来西啄去,最后翘着尾巴飞走了。”听得我哈哈大笑。除此之外,三哥还给我们带来一本《难忘的一天》、一本《三毛流浪记》。《难忘的一天》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故事。我记得封面上画有两个浅蓝色的侧面人脸。第一篇是写一个小学生送他哥哥参加抗日军队的故事。《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先生画的。大脑门的三毛,前额长有三根头发。三毛的滑稽形像,逗得我们直笑。它里面还有许多让人一看就能猜出意思的画面,看得我们爱不释手。

猫姐在家时,还给我们做“小布头人”。“小布头人”有巴掌长短,是用零星布料做的。“小布头人”用黑线做头发,用毛笔在脸上画五冠,再用彩布做衣服。女的还梳有小辫,穿大襟衣服。她的手艺很巧,参照放在母亲住房书柜里《红楼梦》中插图的形象,做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她又教给我仿照《红楼梦》插图本中的插图,用硬纸板和彩色腊光纸仿做芭蕉树等。这些玩艺儿,在爸爸带他们三人回上海、南京后,我和西西哥哥一起,利用猫姐留下的“小布头人”和材料,用她教的办法,剪了一些桌、椅、床,按《红楼梦》插图中的图景,布置场面,玩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姐、猫姐讲的故事;猫姐、三哥教给我的儿歌;三哥送给我们的两本书,为我幼小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让我懂得外面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世界,美丽的故事,更激发了我求知的欲望。

十三、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孰轻孰重?

爸爸、大姐、猫姐、三哥在故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先后回南京、上海。他(她)们走后,家里一下子少了四人,原来热热闹闹的家又安静下来。不久,鼓屿小学也放暑假了。我记忆中那时虽然也有暑假作业,但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整个假期还是玩的时间多。

假期间,姆妈总嘱咐我:“玩一会可以,但不要忘了做暑假作业。”同时又帮我安排每天的作业量,不要让我将作业拖到假期末突击去做,所以一般情况下,每天我是先做完姆妈安排的作业,再出去玩。

随着年龄增长,玩时,也不总是西西哥哥带着我,而是我独自和四邻的孩子们玩,玩的花样也多。我记忆中有:打弹珠、打樟树虫、跳绳、造屋、比花纸等。

玩打弹珠时,得先在大门外我家的“坪场”上挖出分布成三角形的三个圆洞,每人撅起屁股,拿玻璃球(我们叫它“弹珠”)瞄准泥洞里弹。看谁的弹珠,先进完这三个洞,谁就是赢家。

打樟树虫,是因为故乡的樟树枝条上长有虫子,这种虫子钻进枝条后,啃断一截树枝的两端,掉到地上,就成了我们玩的“樟树虫”。每条“樟树虫”长约七、八公分。玩的时候,先在地上画一小方块,一方将“樟树虫”放在小方块内,另一方站直身体,用右手的姆指和食指掐着“樟树虫”,瞄准小方块中的“樟树虫”,使劲甩下去,如果地上的“樟树虫”被打出了方块,在上面甩的就是赢家,被打出线的“樟树虫”就归赢家所有,输的一方得再拿出一根放在小方块中,让赢家再打。如果打的一方没有把“樟树虫”打出线,就变为输家,他得将“樟树虫”放在小方块内,让对方打。

跳绳,是几个孩子一起玩,玩的时候,得先拿一根长稻草绳,让两个孩子,一人拿一头,将绳子拉开,再使劲甩动绳子,将它甩成孤形。此时,站立一旁等待跳的人,就得赶快跑到甩成孤形的绳子下,随着绳子的起落跳动,如果跳绳的孩子动作慢,或赶不上绳子起落的节拍,踩了绳子,就得出来充当甩绳子者,原来甩绳子的人,就变成跳绳的人。

“造屋”,是利用铺在大天井台阶上一片一片长方形的石板,选出其中相邻一起的六块,参加者每人拿一个瓦片,玩的时候,屈起左脚,用右脚踢放在石板上的瓦片,先将它踢到与其相邻的石板上,再一块一块踢过去,直踢到第六块石板。此时,踢瓦片的人可暂时放下屈着的左脚,站着稍作休息,然后再次屈起左脚,把瓦片一块石板一块石板地往回踢。踢完第一轮后,得再将瓦片放在第二块石板上,按刚才的方法继续踢,直到你将瓦片扔到第六块石板,按上述方法踢完为至。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你没有失误——屈起的左脚没有掉下、瓦片没有踢准,或将瓦片踢出了预定的石板,你就算赢了。如果出现了失误,你就得停下,让别的孩子踢。

比花纸较为简便,那时,“老刀牌”香烟为吸引顾客,往往在香烟盒里装画有一张长方形的画着《水浒传》中一0八将彩色人像的纸片,这种长方形纸片,我把它叫“花纸”。小伙伴们经常搜集这些“花纸”。搜集到后,相互比赛,看谁收集得多,收集得全。相互比赛后,再相互看对方手中有没有没见到过的人像。别看小伙伴们没有读过《水浒传》,但对《水浒传》中的一0八将的人名:武松呀!鲁智深呀!林冲呀!宋江呀!阮小二呀!扈三娘呀……人人都能叫出一、二十个。

夏天来了,我和邻居的孩子会到门厅,抬下栓四扇大门的门杠,一头放在门坎上,一头放在门厅的水泥地上,放好后,我和孩子们,一人站在一根门杠上,平举两手,把门杠当成平衡木,在上面走动,比谁在上面走的时间长。有时会把门杠的中端,放在门槛上,我们一人坐一端,当跷跷板玩儿。有时,我们又会把门杠拼在一起,躺在上面,一边聊天,一边听任大门外的南风吹到身上,浑身凉爽,惬意极了。

夏、秋,“花红园里”的李子熟了,或种在地上的红萝卜长大了,小伙伴们还会翻墙过去,摘下来,拔出来,扔过来一起分享。这种行为,讲严重点是“偷窃”,不值得仿效。讲轻点是儿童时代“嘴馋”,闹着玩。就像冬季,我们家摘了橘子,存放在二间旁的房间里,我们三个小兄弟进去“偷”吃,一个道理。所以我讲小伙伴和我进“花红园里”摘李子、拔红萝卜,是闹着玩。

……

上述这些游戏、活动,在今天现代化时代的儿童可能会不

屑一顾,但那时, 我们却玩得十分投入,十分得劲。只要有空,就

相互呼喊,走出家门抱团玩,玩得连吃饭都忘了,要父母或大人喊:“快回家吃饭!”,才分手。

华姐大学毕业后的相片

在暑假,除了玩就是做暑假作业。有一天,我在做数学题,其它几题都做了,但还有一道不会做。这道题的内容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谁重?开始我想这两样东西都是一斤,应当一样重,可转念一想,如果把这两种东西放到水面,肯定是铁沉下去,棉花则会漂浮在水面,所以铁比棉花重。思前想后,还是拿不定主意,我就跑到已上高中的华姐那儿去问。华姐当时在小楼看书,听了我的问题后, 直截了当告诉我:“你就写一样重。”我将刚才思考的问题说了出来。华姐先鼓励说:“你能动脑子想问题,不错。”接着她又说:“你刚才问为什么同样一斤重的铁放到水面的要沉下去,棉花却浮在水面,这又牵涉到物理学中两种物体质量和比重问题。这会儿讲了你也听不懂。”我还想缠着让她讲,她还是说:“这道题问的重量是否一样,是数学上的问题。你问的为什么铁要沉下水去,棉花却浮在水面,是物理学中的问题。这是两个概念不相同的问题。数学,你刚起步,而物理,你要到中学才能学,所以现在对你讲了,你也理解不了。小弟,不要缠我了,你就按我刚才讲的回答,错不了。小弟,你想要真正理解,等长大了,到中学学了物理课,就明白了。”

华姐这句话让我懂得知识的海洋很大,它和大姐、猫姐、三哥三人讲的故事,给的书,都激发了我求知的欲望,我知道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遨游知识的海洋,获得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大的世界。

十四、《乌拉波拉故事集》、《封神演义》和《说岳全传》

我想遨游知识的海洋,认识更大的世界,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为我还只是初小四年级的学生,所以第一步得从阅读故事类书藉开始。当时我接触到的书藉有四本:《乌拉·波拉故事集》、《绿野仙踪》《封神演义》和《说岳全传》。

《乌拉·波拉故事集》是谁给我们的,我记不起来。我只记得它是一本洋装书(当时,我们把石印、线装的书叫线装书,把铅印的图书叫洋装书),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柏吉尔。《乌拉·波拉故事集》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融于一体、可读性很强的科普读物。它用写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各种自然科学常识。全书共有15篇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情况,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事隔多年,书的大部分内容我记不起来了,我到现在还能记起的有两则。一则是讲琥珀的形成,说琥珀是松脂的化石。书中讲,远古时代,有一只苍蝇停在松树上,一只蜘蛛扑上去吃它,此时,刚巧一滴松脂滴落下来,裹住它俩。这颗裹着蜘蛛吃苍蝇的松脂,埋在地下,若干万年后就成了罕世的琥珀。另一则是讲庞贝城遗址出土的故事。说庞贝城原来是亚平宁半岛意大利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名城,它离维苏威火山只有十公里,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火山灰掩埋了这座城市,因为火山爆发得很突然,火山灰降落的速度很快,街道房屋和人们的活动,基本按原样保存了下来。十八世纪中期,一位农民犁地时,犁出了一件古物,揭开了这座掩埋在火山灰底下的古城之谜。开始,我只把《乌拉·波拉故事集》当好玩的故事书阅读,后来才知道它是一本十分有名的科普读物。

《绿野仙踪》是美国人奥兹写的童话。书中写了一位住在堪萨斯州大草原上,名叫多萝茜的女孩。她和亨利叔叔、爱姆婶婶、托托小黑狗生活一起。一天龙卷风把多萝茜、托托和她的住屋一起刮到奥兹国。多萝茜的住屋压死了东方的恶女巫。整个奥兹国只留下西方恶女巫了。多萝茜为了回家,不得不去找住在翡翠城里的奥兹。多萝茜在去翡翠城的路上,碰到了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这四个人各有自已的愿望。稻草人想得到智慧的脑子,铁皮人想得到善良的心,胆小的狮子想得到勇气与胆量,多萝茜想要回家。四个怀有不同愿望的人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冒险的生活。一路上他们相互帮助,躲过致命的罂栗花田,克服了各种危险,终于找到了奥兹。但奥兹要求他们杀了西方恶女巫后,才肯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他们又相互团结,揭穿了奥兹的秘密,送走了奥兹,穿过慈器城、森林、射头山,来到叫魁特林的国家,找到了良善的女巫甘林达。甘林达帮助他们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这本书让人们懂得友谊比金钱更为重要。

《封神演义》,那时在我印象中叫《封神榜》。它是一部线装书,在姆妈卧室的书柜里就有。我家这本《封神演义》还标有“绣像”二字。当时我年幼,又只上小学,看不懂书中的内容,但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书中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每回开首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所以我常把它从书柜里拿出来,放在沙发床上,趴着翻看图画。因插图很多,绝大多数我记不清了。至今我能回忆起画面的只有两张:一张是一位老者拿着灯,进屋看躺在床上的女儿,女儿头上有一只狐狸吃人的图画。另一张是,地上露有一个人头,旁边有人推着犁铧要铡他的头。我看不懂,拿去问坐在旁边纳鞋底的姆妈。姆妈告诉我:“第一张是冀州侯苏护送女儿苏妲己去纣王宫殿时,苏妲的魂在深夜被狐狸精吃了,狐狸精钻进她的身体,进宫后迷惑纣王,祸乱朝纲,才使殷被周所灭。所以老百姓常说,‘纣王宠妲己,江山败到底’。第二张露在地上人头的人叫土行孙,他会土遁,就是钻进地里行走。他是纣王手下的一员大将,一次他在和周朝的张奎打仗时,刚一露头,张奎就念起咒来,把土地版结起来,叫土行孙动弹不得。张奎轻而易举地推着犁铧,把他的头铡了。”我不懂,问姆妈:“真有狐狸精吗?人真的会土遁,钻进地里行走吗?”姆妈回答说:“以前不是和你说过《封神榜》是神魔小说吗?书里写周武王灭殷纣王是历史,是真的,书中的人物有些是真的,如周武王、姜子牙、苏妲己都是真的,其它很多人,如土行孙等都是假的。书你看不懂,你就看看画吧。”

《说岳全传》,家里没有,但书里很多故事我听姆妈、东东哥哥、西西哥哥以及邻居的大人经常讲起。其中听得最多的是岳母刺字,岳飞枪挑小梁王,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兵”连环马”、”铁浮陀”,大破金龙绞尾阵,让金兵溃不成军。正当岳飞满怀壮志,准备收复旧山河时,奸臣秦桧却挑拔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把他召回朝廷。岳飞回朝后,秦桧又用”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杀害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牛皋等将士不服,继续英勇作战、抓住金主将金兀术。牛皋高兴得大笑身亡,金兀术兵败被活活气死。《说岳全传》歌颂了岳飞等将士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鞭笞了秦桧等人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丑恶罪行。在这段时间,我还听东东哥哥、西西哥哥谈论《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剑侠小说,我虽很喜欢,可惜没有见到书,仅听听而已。

姆妈对我讲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后,总要对我说,由于岳飞精忠报国,所以千古传颂。做人就要做像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良将。在国难当头时,要敢于站出来,报效国家。

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听讲故事,培养了阅读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爱国情怀。

十五、小娘姨和大舅妈来十里舖探亲

在这期间,小娘姨和大舅妈还先后来十里舖探亲。小娘姨先来,大舅妈后来。

小娘姨来时,带了表妹国徽、国萍和表弟国维。小娘姨家里还有一个和我同年,但月分比我大的表哥“大牛”国强,听说他在上学,在家由小娘姨丈带着,没有来。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件事,东东哥哥有三个名字,一个叫东东,是小名。一个叫任伊权,是正名。另一个叫任国康。为什么要给他多起一个名字?听姆妈说,东东小时,让他认小娘姨为“干妈”,小娘姨就按她们家的辈分,叫他“国康”。由此可见我母亲和小娘姨姐妹关系十分亲密。

小娘姨来,姆妈、泾南热情接待。我因为来了三个年纪比我小的表妹、表弟,又多了几个一起玩的小伙伴,当然也很高兴。我记忆中,因为国萍、国维年龄比我小好多,我和她(他)俩玩得不多,和我接触较多的是国徽。我俩不是到大天井就是到后门头外的橘园里玩。由于小娘姨来时,三叔家已去江苏常州戚墅堰工作,家里只留下伊河哥哥,他又经常不在家,所以他的房子,常空着没有人,因此我和国徽经常去他的住房,钻到八仙桌下玩上文提过的“办人假假(北方叫“过家家”)”的游戏,一玩就半天。

大舅妈来的时间比小娘姨晚。我只记得姆妈对我们说过,大舅在上海工作,是四明银行襄理,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比较有钱。来我家的大舅妈是续弦的,生了一个女儿,叫青华(具体怎么写,我记不清楚)。第一位大舅妈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叫恩铨,和我同年,属牛。女儿叫恩珙姐姐,和华姐年龄差不了多少。姆妈又对我说,“国强、恩铨和你三个表兄弟,同一个属相,都属牛。国强生得最早,是大牛;恩铨是二牛;你是年底生的,是小牛。”这次大舅妈来时,只带了青华来。她和我年龄差距大,又爱哭,和我一起时,稍不如意就哭。只要她一哭,我就会挨姆妈骂,说我这个表哥怎么当的?连小表妹都哄不住?所以我不太愿意和她玩。

大舅妈住在我们家的时间没有小娘姨长,印象不深,只知道她在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说西安冬天冷得很,到处是冰,走路一不小心就会摔跤。等她离开我家后才知道,她来的目的是要在十里舖买地。姆妈说:“大娘舅积攒了一笔钱,看上了十里舖附近的地,说这儿的地,是黑土地,质地好,稻子产量高,他的大姐又在这里住,可以帮着照料,所以要在这儿置地。等他老了,不工作了,也住到这儿来,姐弟俩好相互照应。她就帮大娘舅买了几亩田。”具体添置几亩,姆妈没说,我小,根本不关心,也不打听。但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却给我家添了麻烦。

十六、姆妈去上海送父亲出国,黯然归来

1947年,土耳其大使馆的参事出缺,需要懂法语的人任职。七月,当时的外交部决定让父亲担任此职。爸爸决定出国前回故乡安排家务。

爸爸回家干了些什么,我记不起来,我只记得爸爸离故乡前,曾宴请亲戚、故友、乡坤。宴请的时间是夏天,此时家中只有姆妈、泾南、四哥、华姐和我们三个小兄弟,共七人。为什么大姐、猫姐和三哥这次没有随父亲一同回来,估计是两位姐姐这时都已有了工作,三哥还在震旦大学上学,为不影响她(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所以爸爸回家时,没有像上次一样,带她(他)们同来。

宴请时,因姆妈、泾南要做饭菜,五个孩子中四哥最大,所以爸爸叫他上桌陪客,华姐和我们三个小兄弟都在南楼玩。开宴不大一会儿,姆妈扶着四哥来到了南楼。四哥进来时,满脸通红,醉熏熏的,嘴里还不断念叼着,“蒲瓜当羹,蒲瓜当羹……”我们也不知他说的意思。进屋后,姆妈先扶他躺到床上,然后转身对华姐说:“华,小四喝醉了,你爸叫你上桌,快跟我走。”华姐去后,到终席都没有醉。所以从小我就有了华姐酒量大的印象。  

四     哥

宴请结束没过几天,爸爸就离开故乡,返回南京, 择日赴士耳其赴任。

这年秋天新学年开始时,为方便孩子上学,姆妈在黄岩城里天长街租住了一套房子,具体情况见下一节。

十月,在我们租住天长街后的一天,姆妈得知爸爸从南京到上海,准备出国去土耳其任职的消息,决定亲赴上海送行。姆妈临行前,华姐、东东哥哥、西西哥哥和我送她到黄岩县城北门头的澄江轮船埠头。

没有过几天,姆妈神色黯然地回到家里,告诉我们,   她晚了一步,   在上海只见到三哥,没            见              上          你们的爸爸。因为他已带着患有结核病的猫姐去了土耳其。这次父、母分别,成了以后两人感情不和的一大因素。可悲!

为您推荐

在华40年,百威集团如何跨越时间河?

在华40年,百威集团如何跨越时间河?

近年来,随着啤酒产量及人均消费量见顶,中国啤酒市场由“从无到有”的增量竞争转入“从有到优”的存量竞争。如何在存量竞争中寻...
笛杨咨询与越南胡志明市投资贸易促进中心深化合作,助力中越经贸新机遇

笛杨咨询与越南胡志明市投资贸易促进中心深化合作,助力中越经贸新机遇

近日,上海笛杨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与越南胡志明市投资贸易促进中心的交流合作研讨,双方旨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为促进中越之间的...
坦桑尼亚陕西同乡会会长郑朋涛

坦桑尼亚陕西同乡会会长郑朋涛

逐梦异国他乡   铸就人生篇章 ——记坦桑尼亚陕西同乡会会长   郑朋涛 在这个...
莫干山家居的科技创新之路:从绿色启航到零碳突破

莫干山家居的科技创新之路:从绿色启航到零碳突破

绿色环保是家居行业的基石,莫干山家居在公司创立之初,便矢志不渝地坚持绿色环保理念,29年来,积极参与国家环保课题研究,并...
相约进博·2024内蒙古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上海举行

相约进博·2024内蒙古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上海举行

   11月6日,相约进博·2024内蒙古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工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