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凝聚建盏美 ,匠人再现中国造
——访南平市建阳区贵稀堂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义忠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国人对茶的喜爱有增无减。无论是《茶经》《茶录》等关于茶的研究典籍,亦或是茶具、茶礼的形成推广,无不展现出国人对茶的推崇与肯定。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宋朝,文人墨客创作出无数诗文称赞茶及茶具,建盏便是其中常出现的茶具之一。建盏的造型、纹理均传递出古朴之美,配以淡淡茶香,又透发着无尽禅意。宋徽宗赵佶留下“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的诗句,诗情画意,道不尽建盏之美。
南平市建阳区贵稀堂陶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詹桂溪和总经理李义忠,也如百年前的宋人那般被建盏所吸引。他们俩携手并进,复原龙窑、复兴断层已久的黑瓷文明,以匠心研制出一个又一个建盏作品,用汗水向社会介绍建盏,切实保护传承古法建盏技艺,旨在重现宋代建盏之美、传递中国陶艺之精。
由于年代久远,建盏的相关烧制窑炉特别是传统龙窑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免让人惋惜。而李义忠这位先前从事房地产随后才走入建窑建盏事业的半路出家人,却和詹桂溪这位极度热爱建窑建盏、积极参与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疯子詹”,在参考水吉建窑遗址内龙窑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共同复原修建了一座世界最长龙窑。是什么让生意人李义忠与技艺人詹桂溪相遇相识?又是什么让这两位毫无联系的陌生人成为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携手驰骋于建盏事业之中呢?
情谊深深回故里,巧识怀梦匠心人
和世纪初大部分企业家一样,李义忠也是房地产出身。谈到在房地产创业时的艰辛,李义忠一脸笑称“是困难也是财富”,尽显福建人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精神。出生于南平市的李义忠,对家乡一直怀有深深的乡里之情,一直想找机会宣传家乡、回馈家乡。
福建省南平市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出南平市特有的建盏烧制工艺,并生产制作出诸多造型典雅、纹理优美的建盏。当地政府抓住建盏这一传统特色,既大力保护传承,又积极宣传开发,渴望为建盏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政府的用心让李义忠深受感动,于是他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的方式重回家乡,并有意进入文化产业,为家乡宣传和发展添砖加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义忠认识到多年从事建盏建窑工作的詹桂溪。其痴迷于建窑建盏烧制的热忱让李义忠极为感动。1998年,18岁的詹桂溪便开始收藏古代建盏作品,同时开始在南平建阳当地拜师学艺,从事建窑建盏的研究与制作工作,并积极参加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热爱建盏建窑的詹桂溪如海绵般尽情吸收建窑建盏相关知识,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烧制水平。2015年,他另辟蹊径,开始致力于恢复传统龙窑柴烧建盏作品的研究烧制,以期还原传统宋代建盏烧制技艺。
但是龙窑早已消失,目前能见到的只是上百年前的遗迹。而且还原龙窑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一心从事建盏建窑工作而无心顾及其他的詹桂溪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开支。龙窑复原的梦想,似乎如水中月、镜中花般飘渺。心怀宋盏梦的詹桂溪,也许无数次对着皎皎明月,畅想宋代龙窑之繁盛、建盏之古朴,喜上心头,随后却是无限哀叹。
李义忠的出现,让詹桂溪看到了宋盏梦、龙窑梦实现的可能。李义忠房地产的经历使之有足够的财力支持龙窑的复原,而且他本人对家乡持有浓浓的热爱、对当地政府怀有深深的感激,愿意为了家乡发展出力。同时,詹桂溪对建盏建窑纯粹的爱、对烧制技艺的精益求精,也让李义忠心生敬佩。“所谓匠人,一定是执着的人。复原龙窑虽然非常困难,但因为詹老师对建盏建窑的热爱、执着,我坚信一定能成功。”
于是乎,两人一拍即合,在詹桂溪于2004年创立的建阳市贵稀堂陶瓷工作室的基础上,李义忠投资成立南平市建阳区贵稀堂陶瓷有限公司。随后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贵稀堂按照宋窑窑址图纸,花费巨资完美复原修建了一座全国,也是全世界最长的龙窑,令宋代建盏令人称绝的烧制工艺得以再现江湖,也更利于后人品赏、继承。
小小一建盏,浓浓工匠心
建盏虽是茶具,但其瓷胎似铁、釉色古朴、斑纹绚丽,极具东方艺术之美,使之备受茶客们的喜爱并逐渐成为收藏家们的心头好。而建盏的制作,不仅对工匠们的技艺要求极高,更是对工匠们的细心、耐心的巨大挑战。但在詹桂溪看来,与再现建盏之美相比,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建盏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材、练泥、拉坯、上釉、烧制等环节。光是选材这一环节,制成瓷胎的红壤土和用于上釉的铀矿石就必须经过粉碎、淘洗、压滤、陈腐等复杂工序,历时一年才可使用,这对工匠们的耐心提出极高要求。虽耗费时长、人力,但时间的沉淀赋予了建盏瓷胎如铁般的品质,使其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仍不破裂,釉色依旧如故。
詹桂溪坚信,建盏出品的好坏与制作过程息息相关。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烧工艺技术日臻完善并被大力推广,但詹桂溪仍执着地坚信着,最完美的建盏还是得遵照古法,依靠龙窑、手工拉坯、柴火烧制才能制成。传统的工艺虽然工序纷繁,却能给予建盏独特的民族之美。这也是詹桂溪致力于复原传统龙窑的动力所在。
瓷土、矿石、甚至失传已久的龙窑,这些制作建盏的“器”,在詹桂溪的执着与坚持下,历经上百年的分离后,再次重逢。接下来,便是工匠们依托他们精湛的技艺,将“器制作成“玉”。传统柴烧龙窑对工匠的要求非常高,建盏装入窑内的位置、烧制时每个建盏的温度,都非常讲究,也要求负责的匠人必须熟记于心。点火后,更需要匠人72小时不眠不休地盯着窑火。建盏是土与火的结合产物,温度的控制,添柴的快慢,都需要匠人们的经验,没有长时间的实践,是很难准确把握的。同时匠人们还需要根据建盏体积的大小,控制窑内高温的时间,没有执着的匠心无法完成这复杂的工程。更多时候,詹桂溪都是亲力亲为。
“入窑凭人,出窑凭天”,建盏的纹理、美感会因技艺、火候等有不可确定性,但烧制的成功与否,却不是经验、技艺可控制的。若烧制建盏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意外,整窑都可能报废。因此建盏成品率极低,只有5%。詹桂溪说,有次他迫不及待地等待出窑作品,没有想到所有作品都毁于一旦。那次痛苦的经历让他懊悔不已,也令他更加沉淀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耐心、技艺。
和詹桂溪一心扑在建盏的烧制研究工作不同,李义忠承担更多的是企业宣传、建盏介绍等工作。他奔走于各大展会,把詹桂溪精心研制的建盏推广给社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建盏、认识贵稀堂、认识南平建阳。在李义忠的奔走努力下,贵稀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其生产的建盏更是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唯一入选的建盏礼品。
当外国友人惊叹于建盏造型之典雅、纹理之绚丽、东方艺术之魅力时,龙窑内的詹桂溪仍日复一日地将自己的热情、耐心、细致凝聚进一个又一个建盏之中,用无尽匠心打造出完美建盏。龙窑外的李义忠也仍多方奔走,把自己的执着、责任汇聚成对建盏宣传的汗水,用无限的匠人精神力图将建盏推广至全球,再现宋朝建盏之鼎盛。
播洒企业情,展望中国造
在李义忠看来,企业做大做强以后,需要承担起回馈社会的责任。李义忠是这么想的,也是带领贵稀堂这么做的。自成立以来,贵稀堂多次参加拍卖活动,为文物收藏、保护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与此同时,贵稀堂也积极参与红十字会活动,为社会公益添砖加瓦。而贵稀堂做的最多的是,为建盏的研制、传承提供舞台。
李义忠表示,随着新生代逐渐成为社会主力,他们对个性的追求使贵稀堂对建盏创新有着极强的诉求。在多方努力下,贵稀堂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成为其陶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也为企业提供新生力量。虽然崇尚创新,但贵稀堂在建盏制作等环节仍遵照古法,注重品质。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除此之外,贵稀堂还和当地政府、教育部合作,成立青少年陶艺教研中心,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解建盏技艺、欣赏建盏作品的平台,也有利于建盏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世界认识中国,从丝绸茶叶开始,至瓷器达到顶峰,并把中国的英文与瓷器的英文划上等号。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施,随着文化输出的不断加强,旨在打造龙窑柴烧建盏第一品牌的贵稀堂,必能在继承建盏传统却不乏创新的基础上,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造。